【腾讯云】腾讯云图,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。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,模板丰富,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。

最近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争议。

文章作者声称,中国的经济规模早已经超过了美国。

其实相同的论调,早在2014年下半年期间就曾出现过。当时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经发布过数据称,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,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。

只不过这一论调,当即被中国经济专家的否定,并强调“世界第一的高帽”中国戴不起,也不需要戴。

而且,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表示: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说的计算方式,还不足以准确衡量一国的经济情况。

以上的情形,似乎和很多国人想象的大为不同:西方竟然在竭力证明中国经济世界第一,而中国自己却一直申明没这回事!

如此反差确实叫人疑惑,也许我们应该看看《金融时报》里的文章到底是怎么说的……

一、英国学者的新算法

发表文章的英国经济学家叫克里斯·吉尔斯,他以“对不起,美国!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大过你了”为题,阐述了自己不和欧洲主流的“异类”看法。

文章作者认为,以美元为汇率基准的GDP计算方式已然失真,需要换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衡量。
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”?

简而言之就是,你在国内购买一篮子商品或服务所花的人民币,和在美国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所花的美元,两者之间的比值。

作者认为用这个比值计算出的经济规模,比起用美元汇率计算出的结果,更能反映两国真实的经济状况。

而且从2021年开始,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等,就已经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国际性统计调查了。

国际上把这项比值称作“购买力转换因子”,主要用于衡量各国货币在境内的商品服务购买力。

根据世界银行公开的数据显示,中美两国货币购买力转换因子的近五年平均值约为4。也就是说,在中国支付4元人民币买的商品服务等,在美国购买需支付1美元。

按照这个比例,我们可以得到一组全新的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规模对比值

比如在2021年,中国GDP约115万亿人民币,按汇率换算成美元约17.8万亿美元,占美国GDP总量23.32万亿的76%左右。

这个经济占比也是有史以来,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最高值,但比起美国仍有不小的差距。

不过,将汇率改为购买力转换因子后,中国的经济规模则具有高达29万亿的美元购买力,远远超过美国近三成。

即便是2023年上半年的统计结果,中国GDP约59万亿人民币,按汇率换算成美元约8.56万亿,占比美国的13.24万亿美元不到65%,看似中美差距反而拉大了。

但根据购买力转换因子计算,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有14.75万亿的美元购买力,依然领先美国十分之一多。

单单是总量上的换算还不会让美西方哗然,作者用另一项有力的证据佐证了中国增长大于美国的事实,即,最能代表工业生产量增加的用电量的增长值。

中国的电力产出规模在2010年便超过了美国。此后在2016年至2022年七年间,电力产出规模增长达到了45%。

反观美国,自2000年后的电力产出规模便没有了显著变化,这也意味着美国工业生产量的停滞、甚至萎缩。

当然,现实中还有很多因素左右着国家的经济,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规模、质量也不能仅用货币购买力、电力产出规模等一两项指标的对比来轻易判断。

不过英国学者的这种提法,还是敲响了美西方的警钟。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盛,可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。

而中美之间的经济差距,可能也并不是外界看到的那般不可逾越,甚至在美西方的不知不觉中,已然超越了。

二、中国更喜欢闷声发大财

英国学者的文章所指,并不限于中美两国经济。他在某种程度上,也揭示了美国保持增长的秘密所在。

欧盟最先发现一个问题,在2008年时,欧盟的经济规模是位于美国之上的。但到了2022年底的统计数据上,欧盟整体的经济规模反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二了。

这显然不是欧洲经济加速衰退、美国经济超速增长造成的,而是美元汇率的波动造成的。

就像英国在脱欧之前,其经济规模占德国的九成左右,到2022年底,占比却下降至七成左右。

巨大落差的原因绝不是由于英国经济的崩溃,也不是由于德国经济的飞跃,而是英镑兑马克、欧元、美元的剧烈变动形成的。

同样的,是美元的走强致使美国经济出现了增长的假象,让人误以为美国已经安然度过了衰退期,开始逐渐呈现出复苏的迹象。

不得不说,美国依靠货币的优势、汇率的游戏套路,成功保持着世界第一的形象。

可是,美元货币在其国内实际的购买力,却没有办法弄虚作假。美国的电力产出规模,也没有办法随意提升。

因此,这两项指标反而比GDP更真实的反映出,美国经济尚未走出衰退的实际情况。

然而,这不代表中国应该非常高兴地取代美国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位置。

理由是中国更注重实际和实惠,将自己定位在发展中国家,既是尊重事实,也更符合国民利益。

事实是,经济规模只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,此外还有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。

论这些综合实力,美国仍有相当多的地方领先于中国。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,中国需要向其借鉴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。

就算中国经济总规模在美国之上,两国人均GDP的差距还是相当巨大的。

国家的赶超理应也是全体国民的赶超,而中国的理想理应是富民强国、国和民缺一不可的强盛。

所以,目前最符合国民利益的选择是韬光养晦,继续享有发展中国家的特惠政策、持续追求全方位的发展。

假设此时就担下“世界第一”的虚名,势必也要挑起“世界第一责任人”的负担。

到时候,不但一切原本经济上的最惠国待遇没有了,还要负责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、战乱纠纷等问题的解决。

以中国现在的境况,并不适宜深入参与国际纠纷,也没有过多的余力和必要帮助其他国家平稳过渡经济危机。

一旦中国戴起“天下第一”的高帽子,美国肯定会不怀好意的“撂挑子”,将他在世界各处搞砸的烂摊子全数帅锅到中国身上。

那样的话,中国岂不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冤大头,中国国民岂不是要扛起全世界的负担?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,中国实在没必要去摊!

另一点需要看清楚的是,英国学者指明“中国经济规模实质已经大于美国”的目的。

我想他可不是想夸一夸中国这么简单!

三、比起美国喜欢打压中国,欧洲则善于捧杀

两年前,欧盟、英国、加拿大等32国就取消了此前给予中国大陆的贸易最惠国待遇。

最近,美国又联合各发达国家盟友,试图取消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。英国便是首当其冲者。

由此可见,相比于美国对中国的处处限制、打压,欧洲国家更习惯于在言语上把中国捧得高高的,然后再想办法推一把。

类似英国的这位学者,他的文章与其说是在夸赞中国强大,不如说他是对欧美恨铁不成钢。

通过他的文章,欧美不仅不会对中国释放友好的善意,反而更加警觉小心起来了。

可想而知,会有不少政客借题发挥,重提“中国威胁论”,加大对中国的强硬政策。

最直接的手段是重新定位中国的位置,取消原先的一切经济上的优惠政策,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扼杀于摇篮之中。

欧洲各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,他们内心的优越感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歧视,有时更甚于美国。

欧盟也是仅次于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,中国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欧盟的助力。

欧洲的警觉势必会给中欧经济带来不利、甚至负面的影响,最终会苦了两边的人民。

所以,在某些情况下,不经意的捧杀比正面的较量更伤人,因为它让人防不胜防。

后记

现如今,全世界经济正在遭遇困顿,中国并不例外。

此时,国人更应该具备忧患意识,尤其是当外人送来夸赞的时候,更要多一份谦逊,少一点飘飘然。

曾有领导人说过要“闷声发大财”。表面看这句话很世俗,但实际上这话代表着中国人的务实。

人最怕的就是被虚名牵着鼻子走,国家更不能如此。

始终不要忘记这几十年的进步和成绩是怎么来的,自然也就能够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。

一个文明是否强大和崛起,从来不在于外人怎么评价!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